要讓所有汽車可以達到完全自駕的目標,從目前的技術與法規限制來看,至少要等到2030年以後才會有機會,不過以人為主體的「輔助駕駛ADAS」,則是目前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積極投入的項目,透過車用鏡頭、感應器、雷達與光達(LiDar)等回報行車資訊的過程,不僅可以做到包括車道偏移提醒、變換車道安全、主動煞車防撞等功能,預計更可因此降低40%的意外發生。
換言之,未來讓汽車長眼睛、長腦袋的關鍵,將分別落在車用鏡頭、感測器、雷達與光達(LiDar)等四大核心技術上,而全球相關的供應鏈,未來營運自然也就有跟著趨勢水漲船高的條件。
此外,關於光達的技術與目前市場發展的現況,有興趣了解的訂戶,可回顧8/15的日報內容,除了有市場最獨家的產業訊息之外,更有慶龍未來認為的一大飆股名列其中。
談到車用鏡頭,慶龍曾在《發掘未來10年產業趨勢:電動車》一書中,特別引用一張照片(詳見以下圖文)來讀解車用鏡頭的技術,從外觀看起來有點像「數位相機」的印象,正好解釋車用鏡頭的技術來源,其實與數位相機相去不遠,頂多在廠商驗證的過程,多了一些「安全性」與「可靠性」的要求,但兩者都是屬於「玻璃鏡頭」的技術,而非手機所使用的「塑膠鏡頭」,而這對台灣除了大立光(3008)以外的光學鏡頭廠商而言,是一個非常重要可以起死回生的契機,因為車用鏡頭不僅在單價上,是手機鏡頭的20倍之多,未來產業的成長性,更遠高於目前的手機鏡頭。
全球數位相機一年出貨最高來到1.4億台時的產業盛況,曾經讓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生產國台灣,享受過一波的榮景,但在智慧型手機快速取代數位相機之後,一年的出貨量不僅掉到只剩下2000萬台,其中的1500萬台還是由日本Canon、Nikon、Sony所把持的高端單眼相機,就在委外代工訂單瞬間消失下,生產玻璃鏡頭的台灣廠商,面臨了一段「苟延殘喘」的困境,而這樣的狀況,直到這一兩年,車用鏡頭快速崛起下,才有了明顯的轉機。
由於各國政府與消費者對於「行車安全」的要求越來越高,因此目前許多的高檔汽車已經搭載了8個車用鏡頭,作為輔助停車、緊急煞車等功能之用,而未來在行車安全要求更高,以及普及率上升(從高檔車普及到一般車)的兩股潛在需求推升下,2017年出貨量已經達1億顆的車用鏡頭,根據佳凌(4976)董事長劉嘉彬的預估,未來仍將以每年45%的速度快速增長,而全球車用鏡頭的產值,預計到了2024年也將來到330億美金,發展成為近1兆元新台幣的產值規模。
本文From《投資家日報》2017年9/26
當時佳凌(4976)股價為40.15元,至今最高漲至74元
【日報預覽圖】
財報魔法師
孫慶龍
-
演講或合作事宜
daniel@sie.com.tw -
飆股基因Line
@smartapp -
投資家日報Line
@smart888